本文转自:人民网-重庆频道祥盛期权
人民网重庆10月27日电 近日,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团队成功实施了一台高难度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手术。
53岁的莫小丽(化名)患有脊柱严重畸形合并重度骨质疏松,又因外伤导致“寰枢椎脱位、高位截瘫”,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术后,团队不仅挽救了她的生命,还使其四肢肌力显著恢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鸡蛋壳”骨骼上进行复位手术
一次意外的跌倒,导致莫小丽头部着地,造成寰枢椎脱位——这是颅颈交界区最致命的损伤之一。寰枢椎作为连接生命中枢“延髓”与脊髓的关键枢纽,其脱位极易压迫呼吸、心跳中枢,导致瞬间呼吸心跳停止或全身瘫痪。
受伤后,莫小丽从颈部以下,四肢彻底失去了知觉和活动能力,她再也无法自主抬起手臂、挪动双腿,连手指的轻微蜷缩都成了奢望,生活彻底失去了“自主性”。身体的疼痛、行动的禁锢,都让她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也让整个家庭都背负起了沉重的照护压力。
更为棘手的是,莫小丽自幼患有侏儒症,伴有极其严重的脊柱畸形和重度骨质疏松。这意味着其解剖结构异于常人,内固定置入犹如在脆弱的“鸡蛋壳”上施工,术中随时可能因骨质过软导致螺钉把持力不足、手术失败,甚至引发椎动脉破裂等灾难性后果。极高的手术风险让多家医院望而却步。

术前,颈椎CT显示寰枢椎脱位(正常为寰椎、枢椎在同一水平线)。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供图
祥盛期权
术前,颈椎MRI显示,患者脊髓严重受压(圆圈处)。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供图
“罗医生,我们相信你!”尽管深知挑战巨大,但在患者亲属的全力托付下,脊柱外科主任医师、该院副院长罗小辑毅然接下重担,将患者收治入院。
在了解莫小丽详细病情后,罗小辑迅速组织全科讨论,并联合麻醉科、ICU、呼吸科、康复科等进行多学科会诊,为患者量身定制了周密的手术与围术期管理方案。
多学科协作,打通生命通道
手术的第一道“生死关”来自麻醉。由于莫小丽身躯矮小、颈部短缩并畸形,属于极度困难气道,气管插管难度极高。所幸,麻醉科主任薛昀及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成功建立人工气道,为手术奠定了安全基石。
术中,面对异常狭小且畸形的手术视野,脊柱外科团队借助超声骨刀、高速磨钻等尖端设备,以“毫米级”的精度,小心翼翼地切除患者部分寰椎后弓,实现了受压迫脊髓的彻底减压。

手术操作中。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供图
由于患者患有重度骨质疏松,在其椎骨内置入螺钉,犹如在“豆腐上雕花”。最终,团队成功在患者的椎骨内植入多枚螺钉,实现了椎骨复位与固定。整台手术历时3小时,最终圆满完成,未发生任何神经血管损伤。
精细化围术期管理加速患者康复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的管理更是对团队综合实力的考验。由于患者肺部条件不佳,术后带管转入ICU监护。ICU团队严密监测、精准评估,手术当晚即成功为患者脱机拔管,极大地降低了肺部感染风险,为患者的快速康复迈出关键第一步。
由于患者身体畸形、颈部短小、无法佩戴常规颈托,护理团队个体化设计体位安置方案,将软枕与固定装置相结合,全程确保患者颈椎处于稳定和中立位。同时,康复科早期介入指导功能锻炼,营养科定制强化营养方案,共同推进加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落地。
在团队的精心照护下,莫小丽术后第6天已能佩戴定制支具坐起,伤口愈合状态良好。
术后20天,莫小丽的双上肢肌力从0级恢复至4级,双下肢肌力从1级恢复至4级。此前,她的两只胳膊一点也动不了,现在不仅能抬起来,还能做些简单的抓握动作,如握起毛巾这类日常小事也能试着完成。有时在家人帮忙下,她还能试着抬抬腿、挪挪脚,浑身轻松多了。

患者家属向医护团队送来锦旗(图中为患者主管医生刘志维)。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供图
据悉祥盛期权,莫小丽已顺利出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重启有质量、有尊严的人生。(胡虹、施懿)
配先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