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国接连击败楚国,令楚军节节败退时,周围的小国们纷纷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仿佛在暗自庆祝楚国的衰落。然而易盛通,当吴国军队攻入楚国的都城,这些曾经的看客突然间陷入了恐慌。此刻,他们心中纷纷冒出一个问题:如果吴国真的将楚国彻底灭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虽然楚国向来喜欢欺压周边小国,但谁又能保证,吴国崛起后不会比楚国更加残暴呢?
此外,眼下晋国虽然自身困扰重重,但如果楚国真的倒下,首先伸手分食楚国领土的必然是晋国。晋国一旦行动,齐国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从楚国的东北部开始分割土地,对它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买卖”。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在吴楚战争激烈进行期间,晋国和齐国都保持了谨慎的态度,几乎没有任何动作。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难道他们不清楚分食楚国所能带来的利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十分清楚,但相比可能获得的利益,他们的顾虑更多。
展开剩余76%晋国和齐国夹在楚国之间,周围还环绕着许多小国。小国们对未来局势的担忧,晋齐两国心知肚明。假如晋国和齐国不顾这些小国的感受,强行瓜分楚国,是否会逼得小国们联合起来,转而支持楚国?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小国之间自身也存在利益冲突,但谁又敢断言这种事绝对不会发生?一旦真的联手,楚国势必重振旗鼓,再次强势崛起。
对晋国来说,当前楚国正处于下风,尤其是被吴国偷袭得手后,晋国的相对优势愈发明显。只要顺其自然发展,晋国有信心未来能够彻底消灭楚国。那么,既然优势明显,为什么要冒险去主动挑起事端呢?对于齐国而言,即使分到楚国的部分利益,也远不及晋国多,依然难以与晋国抗衡。事实摆在那里,齐国的实力不及晋楚两国,在春秋后期只能充当“陪跑者”,妄想通过分食楚国来获得最大收益,简直是痴人说梦。
一旦齐国出手,晋国必定加入,届时齐国获益必然不如晋国。既然如此,齐国为何要涉险?既然不愿与吴国合力瓜分楚国,那么支持楚国击退吴国可行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晋国视联合吴国抗楚为国策,绝无理由在此时得罪吴国盟友。若得罪了吴国,将来与齐国合作或与楚国转为友好,之前的努力岂不付诸东流?齐国则根本无意争霸天下,没机会分食楚国,就让别人去争乱吧,他们自己安心过日子。
了解了晋国和齐国的想法后,我们再来看秦国当时的态度。虽然后世秦始皇统一天下,春秋时期的秦国却一直生活在晋国的阴影之下。那时的秦国君主真是无能庸主吗?未必。秦国同样渴望强大,但现实力量限制了他们,无法击败晋国,能做的也很有限。此时秦国基本上是被晋国封锁在西部,几乎无力干预中原事务。
就在这时,楚国派人向秦国求援。秦国该如何回应?最初自然是婉拒,借口吴国太强,自己不愿卷入麻烦。实际上,真正令秦国犹豫的并非吴国的强大,而是晋国的威胁。晋齐两国尚未伸手,秦国这个与楚国地理联系不强的国家贸然出兵,确实风险极大。楚国派来的使者正是之前私放伍子胥的申包胥,他巧妙地为秦国提供了一个台阶——站在秦宫门口连哭七天。据《左传》记载,申包胥哭得眼泪都流干了,甚至流出了血,虽然略显夸张,却深深打动了秦哀公。
秦哀公听后,立刻以此为由,亲自唱起了战歌《秦风·无衣》来安慰申包胥,表明一定会帮助楚国,更何况楚昭王还是他的外甥!这话说得有点迟,但秦国这次出兵,确实找到了正当的理由:一是吴国攻入楚都城肆意烧杀抢掠,天地不容;二是唐国、蔡国没有提出灭楚,而吴王阖闾却无理索要楚昭王;三是楚昭王是秦哀公的外甥,出了事秦国不能坐视不理;四是申包胥忠心耿耿,楚国还有忠臣,表明其尚有气数;五是大势所趋是和平与发展,不能让吴国随意破坏。
有了秦国助力,楚国迅速夺回战略主动权。之前楚国或许理亏,被吴国教训情有可原,但如今楚国成为了受害者,而秦国则扮演起了正义的角色。加上中原小国们不愿楚国灭亡,晋国和齐国因种种顾虑未出手,整个局势顿时明朗起来。阖闾自然嘴硬:“要不是我弟弟叛乱,我才不会撤军呢。”但众人都知道,他弟弟敢叛乱正是看准了阖闾夹击之下的窘境。
无论后续如何,随着秦国出兵,楚国很快恢复元气,天下的力量平衡也重新回到原点。可吴国已尝到了战果的甜头,显然不愿轻易退回旧日的角色。只是此时再次进攻楚国,恐怕难有好结果。于是,阖闾将目光投向了东边的邻国越国,华东地区的新一轮争霸战悄然展开。
发布于:天津市配先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